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社會學丁
INTRODUCTORY SOCIOLOGY (D) 
開課學期
98-1 
授課對象
職能治療學系  
授課教師
何明修 
課號
Soc1010 
課程識別碼
305 101D0 
班次
02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帶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北館視聽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12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81sociology_d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美國社會學家C. Wright Mills指出,社會學不應該視為某種專門的學科知識,被某些經過特別訓練的少數人士所壟斷。相反地,社會學的知識應該是一種「普遍的心智能力」,能夠洞察個人生命情境與社會集體結構之間的密切關係。因此,具有這種能力的媒體記者、作家、文化評論者能夠從個別人物的故事遭遇中,看到歷史變遷所留下的軌跡。同樣地,能夠採取社會學思考方式的醫師、教師、社工人員、心理諮商人員等助人產業從業人員,也應可以清楚指認出,他們服務對象的苦難是如何與特定的社會環境是緊密結合在一起。
社會學家不宣稱自己能夠「發明」什麼以往所不知道現象,社會學所帶來的許諾在於某一種的新觀點,重新詮釋某些我們自認為已經十分熟悉的現象。因此,不可避免地,社會學是即是「批判的」,它往往是具有揭露的作用(debunking) ,指認出被合理化的壓迫。社會學的研究指出,我們的日常生活是由一系列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所維繫,一旦我們可以點出這個被忽略的面向,新的秩序就有可能被建立。就這一點而言,稱職的社會學家並不是社會先知,他們不預言未來美好的社會圖像,相對地,社會學家通常像是蘇格拉底所自比為牛蠅(gadfly),時常提醒眾人若干不愉快的事實,以及不情願面向的真相。
 

課程目標
因此,這一門課程期待能夠從各種日常生活可見的現象中,來介紹各種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。課程的首要目標是放在啟發對於社會學的知識興趣,引導同學理解社會制度與個人生活的密切相關。其次,這門課也希望能夠培養出社會議題的分析敏感度,能夠清楚地看見各種性別、階級、族群之間的壓迫與歧視,並且瞭解這些種種的社會不平等是如何被延續下去。
 
課程要求
為了鼓勵同學養成做筆記、認真聽講的好習慣,課堂的ppt將不提供給同學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三 10:00~12:00 備註: 請先預約 
指定閱讀
在閱讀教材方面,我們將採用兩本入門的書籍,分別是(1)《見樹又見林: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、實踐與允諾》(Forest and the Trees: Sociology as Life, Practice and Practice,Allan Johnson著,成令方、林鶴玲、吳嘉苓譯,群學出版社)。(2)《跨戒: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》(王宏仁、李廣均、龔宜君編,群學出版社)。原則上,我會希望同學去購買這兩本書,但是不強制。 
參考書目
[*為建議參考書籍]
Week 1: 9/18 課程簡介:什麼是社會學的觀點
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一章。
*片桐新自、永井良和、山本雄二 (2008) 《基礎社會學》,蘇碩斌、鄭陸霖譯,台北:群學
出版社。
*Bauman, Zygmunt (2002) 《社會學動動腦》,朱道凱譯。台北:群學出版社。

Week 2: 9/25 社會與文化
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二章。
*Fernández-Armesto Felipe (2008) 《食物的歷史: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》,韓良憶譯。
台北:左岸出版社。
*Anderson, Benedict (1999) 《想像的共同體:當代民族主義的起源》,吳叡人譯。台北:
時報出版社。

Week 3: 10/2 社會結構
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三章。
*Ritzer, George (2002) 《社會的麥當勞化》,林佑聖、葉欣怡譯。台北:弘智出版社。
*Collins, Randall (1998) 《文憑社會:教育與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》,劉慧珍等譯。台
北:桂冠出版社。

Week 4: 10/9 人口與生態
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四章。
*McNeill, William H. (1998) 《瘟疫與人》,楊玉齡譯。台北:天下出版社。
*劉翠溶、伊懋可 (1995)編《積漸所至:中國環境史論文集》。台北:中央研究所經濟所。

Week 5: 10/16 社會互動
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五章。
*Hochschild, Arlie Russell (1992) 《情緒管理的探索》。台北:桂冠出版社。
*Goffman, Erving (1992) 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》,徐江敏、李姚軍譯。台北:桂冠出版社。

Week 6: 10/23 社會學的實踐(I)
[專題演講]
張鐵志(作家,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):「知識、音樂與社會實踐」。

Week 7: 10/30另一種的婚姻制度
[紀錄片觀賞]周華山《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》

Week 8: 11/6 期中考

Week 9: 11/13社會學的實踐(II)
《見樹又見林》,第六章。
*Bellah, Robert et al. (1994) 《新世界啓示錄》,孟汶靜譯。台北:正中書局。
*葉啟政 (2008) 《邁向修養社會學》。台北:三民書局。

Week 10: 11/20 台灣的公民社會與國族問題
《跨戒》第一、三章。
*若林正丈 (1994) 《臺灣:分裂國家與民主化》,洪金珠、許佩賢譯。台北:月旦出版社。
*柯旗化 (2008) 《台灣監獄島》。高雄:第一出版社。

Week 11: 11/27 台灣的族群與移民
《跨戒》第四、五章。
*蕭阿勤 (2008)《回歸現實: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》。台北:中央研究院
社會學研究所。
*王宏仁、郭佩宜 (2009)《流轉跨界:跨國的台灣•台灣的跨國》。台北:中央研究院亞太區
域研究專題中心。

Week 12: 12/4 台灣的台商與「經濟奇蹟」
《跨戒》第六、七章。
*龔宜君 (2005) 《出路:台商在東南亞的社會形構》。台北: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
中心。
*劉進慶 (1990) 《台灣戰後經濟分析》。台北:人間出版社。


Week 13: 12/11 台灣的「經濟奇蹟」與階級流動
《跨戒》第八、九章。
*安士敦、瞿宛文 (2003)《超越後進發展: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》。台北:聯經出版社。
*陳東升 (1995) 《金權城市》。台北:巨流出版社。

Week 14: 12/18 台灣的政商關係與環境治理
《跨戒》第十、十一章。
*夏傳位 (2005)《禿鷹的晚餐》。台北: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
*何明修 (2008)《四海仗義:曾茂興的工運傳奇》。台北:勞工陣線。

Week 15: 12/25 台灣的婦女運動與勞工運動
《跨戒》第十二、十三章。
*王雅各 (1999) 《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》。台北:巨流出版社。
*何明修 (2006)《綠色民主:台灣的環境運動研究》。台北:群學出版社。

Week 16: 1/1 元旦放假

Week 17: 1/8 台灣的宗教團體與社會保險
《跨戒》第十四、十五章。
*林本炫 (1990) 《台灣的政教衝突》。台北:稻鄉出版社。
*蕭新煌、林國明 (2000)編 《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》。台北:巨流出版社。

Week 18: 1/15 期末考
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堂討論與平時表現 
40% 
缺席一次扣3分 
2. 
期末考 
30% 
出題範圍:課本上都可以找到。 
3. 
期中考 
30% 
出題範圍:課本上都可以找到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8  課程簡介:什麼是社會學的觀點 
第2週
9/25  社會與文化 
第3週
10/02  社會結構 
第4週
10/09  人口與生態 
第5週
10/16  社會互動 
第7週
10/30  紀錄片觀賞與討論 
第8週
11/06  期中考 
第9週
11/13  社會學的實踐(II) 
第10週
11/20  台灣的公民社會與國族問題 
第11週
11/27  台灣的族群與移民 
第12週
12/04  台灣的台商與「經濟奇蹟」 
第13週
12/11  台灣的「經濟奇蹟」與階級流動 
第14週
12/18  台灣的政商關係與環境治理 
第15週
12/25  台灣的婦女運動與勞工運動 
第16週
1/01  元旦放假 
第17週
1/08  台灣的宗教團體與社會保險 
第18週
1/15  期末考